在很多戏文或电视剧中,状元及第被誉为屌丝逆袭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大话西游》里的吴孟达、《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等等,那么,到底状元一词是从何而来呢?
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成型于唐朝消失于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科举制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而科举考试中,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状元的称谓则是在唐朝确定下来的。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
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这个称谓。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后来,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实际上,状元、探花、榜眼这些名称,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时至今日,状元、探花、榜眼已经成为前三名排序的代名词,在各种考试、选秀中经常看到。“状元、探花、榜眼”其实体现的是一种顺序或秩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顺序”非常重要,有了顺序才会与秩序,才会有我们要构建的和谐有序的社会,而顺序(秩序)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IT技术领域同样需要顺序(秩序)上的一致才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比如数据恢复问题。(绕了这么久,终于要说正事儿了)
我们今天的广告主角——i2COOPY正是通过部署在生产系统上的轻量级客户端模块,对要保护的数据进行系统级I/O旁路监听,以细粒度的字节级增量数据捕捉方式,将生产端变化的数据复制到灾备中心并将变化的数据实时地传输到任意距离外的灾备站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特有的数据序列化传输技术(Data Order Transfer,简称DOT),严格保证生产系统和灾备中心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点击i2COOPY开始申请免费试用,强烈推荐!
及时响应,快速服务,为您保驾续航
立即注册